八十載光陰漫過,如一場漫長潮汐,退去時在歲月里刻下深痕。我坐在公司的辦公桌前,窗外高樓如林,玻璃幕墻映著夕陽余暉,手中攥著正流轉的土地租賃合同,打印機吞吐紙張的細微聲響里,思緒仿佛穿越八十年——那時,腳下還是片泛著白霜的鹽堿地。
1937年,抗戰全面爆發。侵略者的鐵蹄雖未直接踏及這片土地,戰火卻抽干了整個國家的元氣。鹽堿地長不出莊稼,百姓仍要納糧支前;茅草鋪子的貨架日漸空蕩,仍要湊出布匹藥材送往前線。人們用最樸素的方式守護家園:張家讓出臨街屋子做臨時救護站,李家騰出倉庫存放賑災物資,每個人都傾盡所有,支撐著風雨飄搖的民族。
如今,處理商鋪、土地、房屋的租賃合同,是我日復一日的工作,每份合同都列著規整的條款,精確記錄著面積、租期與權利義務。我偶爾會想,若當年也有這樣一份合同:甲方是冒炮火送鹽的貨郎,乙方是急需食鹽的游擊隊駐地,條款里該寫滿怎樣的生死約定?他們沒有今日這般規范的文本,卻用鮮血踐行了最莊重的承諾。
“天下大計仰東南,而東南大計仰淮鹽。”淮鹽的重量,曾深深影響中國歷史走向,那些與之相關的風云際會,至今仍令人心潮澎湃。資源管理分公司的走廊展覽墻上,淮鹽風云的展板靜靜訴說著過往:日本帝國主義曾從中國掠奪食鹽110萬噸,其中淮鹽約占50萬噸;1943年4月8日,新四軍第三師在副師長張愛萍率領下,一舉攻克淮鹽重鎮陳家港,奪回食鹽48萬擔;1946年9月,中共上海地下黨借美軍艦艇秘運淮鹽3萬擔,解了梅園新村中共辦事處經費短缺的燃眉之急……從無償支援到規范經營,從鹽堿荒灘到商貿繁榮,改變的不只是土地的模樣,更是一個民族從求生走向發展的偉大征程。
當我審核完最后一份土地租賃合同時,窗外已是萬家燈火:新開的甜品店飄出甜香;書店的燈光溫暖明亮;廣場上孩子們的笑聲清脆……這份尋常煙火氣,正是八十年前的人們拼盡一切想要守護的未來。
我忽然讀懂了工作的意義——每份租賃合同不只是商業文書,更是這片土地生命故事的續寫:那家經營十余年的超市,合同里藏著一個家庭的奮斗;那片嶄新的物流園區,協議里承載著新一代創業者的夢想……
下班路過亮燈的商場,玻璃門映出我的身影——一個普通的合同管理員,公文包里裝著明天待流轉的文件,我想在八十年前,我的太爺爺在這片鹽堿地里為抗日隊伍運送物資時,大抵不會想到,他的后代會坐在明亮的辦公室里,以另一種方式建設家鄉。
時代的考題在變,但從烽火到萬家燈火的征程里,每一盞燈光背后,都有一份契約在默默守護安寧,租賃合同上約定的不只是面積與租金,更是一個民族從戰火中淬煉出的韌性,以及對和平年代最深沉的守望。
(資源管理分公司)
撰稿:李方艷
單位負責人:于廣華
校對:房金鶴
責任編輯:孫小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