故鄉的味道,于我而言,定有那鹽灘深處的小鍋屋中,從燒草鍋里彌漫出的雜魚鍋貼的香。
小時候的雜魚鍋貼,說是雜魚,并不全是魚,可用到的魚蝦貝,不下20種。如果從對蝦塘、大水庫或者送水道、倒水溝里,逮上來的沙光魚、小肉狗(蝦虎魚屬)、小綠嫩(金梭魚屬)和各種蝦是“主角”,那么類似亞鯉魚(午魚)、小油棍(蝦虎魚屬)、小鱸魚和彈涂魚就是“飛行嘉賓”,當然,美人蟶、馬闊蟶(海筍屬)、走水蠣和小香螺之類的時常也會趕來“客串”。而奶奶用剩饅頭魔術般制成的靈魂面醬,則稱得上是“劇務”。
做鍋貼時鍋氣蒸騰。父親燒鍋,柴火吟唱映紅臉龐;母親和面,扯成方條貼在鍋邊;餅子漸次圍成一圈,拱衛著鍋中的鮮。出鍋之際,通常會撒上一把我從自家小園子里現摘的香菜和鮮茴香葉,偶爾也會提前放些瓜頭。那綠意點在棕紅色的湯汁中,分外顯眼。餅子上半截烘得沖脆,下半截因吸飽了魚湯而軟黏。
成年后在市區安家,沒得燒草鍋加持,想復制記憶中的味道之路,并非坦途。首先是這燃氣灶藍汪汪的火苗,雖說好看,到底不如柴火溫潤勻稱;再有就是鍋小,一次貼的餅子不夠吃,須得貼兩次;還有貼餅的時候老不長記性,小臂到手腕一不小心碰鍋邊會燙起月牙形水泡。記得有段時間沒怎么做手生,也是唯一一次貼餅時貼高了,搭在鍋口,鍋蓋蓋不上!感覺搞笑又好玩,第一時間拍照與媳婦分享。那頭很快回了一個體貼而形象的表情。
不僅于此,雖說熱鍋軟面,卻還會遇到面坯不肯粘,要么就是烤著烤著滑到魚湯里成了醬餅,味道倒也不錯,但終究抱歉于鍋貼之名。后來想出一個好法子:同時用兩口鍋,一口燒魚,一口烙餅。待餅子在空鍋邊烤得瓷實定型了,再將燒開的魚連湯緩緩地倒入餅鍋之中。如此合成一鍋,餅就不容易滑脫了。如今燒魚,醬姜蔥蒜椒香炸,鍋開“川湯下”,自是輕車熟路、手到擒來。至于用什么魚就隨緣了,沒去講究,無論是小黃魚、小鯧魚、踏板和馬鮫,還是小刀魚、鋼針魚、泥鰍和白條,都請“演出過”。而奶奶做的面醬卻再無尋處,只好以黃豆醬替代;起鍋時,撒上香菜、蒜末或蒜苗倒也沒有大包袒,只是瓜頭和鮮茴香葉,市面上難得一覓。
饒是如此,妻女對雜魚鍋貼仍然情有獨鐘。每當做鍋貼,倆個閨女便會有所期待似得來回到廚房張望。伴著餅子在鍋邊漸成金黃,眼里寫滿小確幸,愈發明亮。正常她們第一鍋餅吃光了,恰能接上第二鍋餅好,嚷嚷減肥的母女三人還在比劃誰吃多了誰吃得少。
有時想,若干年后倆個閨女早已成家立業,會不會在某天,尋思復制她們記憶中雜魚鍋貼的味道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