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逢春節,我總會回到鹽圩那三間老屋前,貼上嶄新的春聯。這里曾是我們全家幾口居住二十多年的家,是姊妹四人兒時奔跑的院落,承載著我們兒時最珍貴的記憶。
家門口有棵石榴樹,每到夏末秋初,沉甸甸的果實壓彎了枝頭,成熟的季節,整個圩子的人都前來采摘,歡聲笑語中洋溢著鄰里間的溫情與豐收的喜悅。記得有一次,小妹穿著雪白的新裙子摘石榴,不小心沒接住,熟透的石榴汁濺了滿身,白裙子變成了花裙子。‘你這丫頭,嘴饞饞的,衣服都弄臟了’,媽媽揪著小妹耳朵,卻舍不得用力,我們三人站在一旁偷笑,看著小妹吐舌頭作鬼臉,活潑可愛的模樣,讓人瞬間忘卻煩惱,轉眼間那些與姊妹相處的日子已悄然遠去,站在門口,望著院子里的一磚一瓦,回想童年趣事,往昔的點點滴滴,突然涌上心頭,讓我的眼眶不自覺地溫潤了……感慨時光飛逝,親情彌足珍貴。
那時的鹽場,是一片銀白的世界。陽光下,鹽粒閃爍著微光,工人們的身影在鹽田里穿梭,構成了一幅忙碌而樸實的畫面。父母的身影總是其中最堅韌的,無論風雨多大,他們都會第一時間沖出去,用粗糙的雙手拉起厚重的防雨布,守護著那些晶瑩的鹽粒。而我們姊妹,有時也會跟在后面,踩著濕漉漉的鹽泥,學著大人的樣子幫忙,推著古老而陳舊的絞關,盡管力量微小,卻滿心自豪。
時光流轉,鹽灘漸漸變了模樣。隨著產業改革的調整,昔日的鹽田變成了養殖池塘、高標準農田,改革發展將老鹽場變得“五彩”繽紛,在淮鹽文化的熏陶中,波光粼粼的水面、機器代替人工,自動投喂機定時投餌,飛機噴霧……鹽場的華麗轉身,映照著這片土地與時俱進的生存智慧。老房子雖然依舊佇立,卻已不再有人居住,只剩下風吹雨打的痕跡,默默訴說著過往的歲月。如今,偶爾乘車陪父母回到這里,站在老屋前,往事如潮水般涌來。父親指著離老屋不遠處的鹽廩說:“這里原來堆滿了鹽包?!蹦赣H則笑著回憶:“那時候你們還小,總愛在鹽廩上玩?!蔽覀冹o靜地聽著,仿佛又看到了那個在雨中奔跑的自己,看到了父母年輕時的身影。
鹽場的變遷,是時代發展的縮影,而鹽場老屋,卻是我們心中永遠無法磨滅的印記。它不僅是童年的見證,更是父母辛勤勞作的年輪,每一次回望,都讓我們更加珍惜如今的幸福,也更加感念那段風雨同行的歲月。或許,老屋總有一天會在時光中徹底消逝,但那些溫暖的記憶,將永遠留存于我們姊妹心底,成為生命里最為珍貴的鹽。(宵洋 胡秀同)